日前,記者走進位于晉江市三創園的福建海峽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與星達鞋服材料有限公司聯合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對剛量產的石墨烯高耐磨TPU材料進行性能測試。該產品在耐磨測試中轉數達2萬轉,遠超常規產品的200轉。
“過去防色遷刻字膜技術被國外壟斷,我們在價格談判中非常被動。”星達副總經理曲東東坦言。如今通過石墨烯改性TPU材料研發,公司不僅打破壟斷,成本還降低了20%以上。
創新技術攻堅在三創園這個創新大生態、平臺中,得以快速產業化。聯合實驗室的石墨烯改性TPU防色遷復合膜材料成功推動星達贏得了國內龍頭企業的新增訂單,而對于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而言,又一項基礎研發技術以“點石成金”的效果激活了產業。
不止石墨烯,更多的創新正在三創園生發。這里是傳統制造業大市晉江的創新心臟,也是科創、科研、科貿、科技、科教五大核心功能聚合裂變的試驗場。
從實驗室到市場首發,全鏈條孵化生態圈在晉江三創園內高效運轉,為晉江孕育出“首發即領先”的創新經濟。
科創平臺+科技賦能 構建創新策源地
作為傳承發展“晉江經驗”的創新實踐載體,三創園科技孵化基地圍繞“傳統優勢產業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發展—未來產業培育發展”的三級目標定位,構建起獨特的創新生態。
園區入駐10多家“國字號”科創平臺,形成全方位、全鏈條、保姆式科創服務體系。
目前,三創園累計引進海西紡織新材料工業技術晉江研究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華為工業互聯網云孵化中心、福建海峽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晉江研究院等10多家“國字號”科創平臺,覆蓋鞋服、集成電路、食品、大健康等核心產業。
中試是指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是產品在大規模量產前的較小規模試驗,是科技創新技術轉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科技成果能否真正投入市場。
中關村硬創空間(晉江)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北斗七星”一站式硬科技服務系統,成為創新企業的加速器。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實驗室已與園區多家企業建立合作,協助硬件開發、軟件開發、工業設計和結構設計、樣機試制、檢驗檢測、中小批量試產及產業化。
在該中試基地,記者看到某企業開發的一款智能早教產品已經成形。“我們能夠提供全鏈條中試服務,這款最新研發的產品通過我們的中試,加速了開發落地,同時降低了企業成本。”
三創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平臺與企業聯合實施產學研項目超千項,助力超千家企業技術升級,成為企業外部的創新‘發動機’‘增速器’。”其中,華為(晉江)工業互聯網云孵化中心賦能40多家本地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推動紡織、鞋服產業智能化轉型。
在三創園入口處,幾根看似普通的路燈桿隱藏著智慧玄機。作為泉州市首個5G智慧路燈與車路協同無人駕駛應用示范項目,這些燈桿集成了監控攝像頭、5G微基站、LED信息屏等設備。
睿澤恒創負責人介紹:“智慧燈桿具有多桿合一、聯網通信、供電、分布廣等特點,與牧月科技車路協同系統配合,形成完整的多功能智慧燈桿、車路協同系統。”
園區內,鴻智匯公司研發的智能無人叉車正在演示作業。“我們是行業內首家通過3D激光雷達實現叉車無人化升級的企業,兩小時內就能完成部署。”該公司技術總監吳家鋒說,該叉車能自主規劃任務、躲避障礙,準確率達100%。
中芯維創開發的AI應用工具則展示了文案策劃、AI繪畫等功能。公司負責人陳建南表示:“我們致力于用AI為企業賦能,提高效率,響應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號召。”
科研攻堅+科貿鏈接 突破產業瓶頸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從“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關鍵靠創新。
企業“出題”,科研院所“領題”,聯合“答題”,最終在生產線上“驗題”的創新路徑,正在被越來越多企業所熟用。
自動糾錯的AI、可以“調控溫度”的裝備、讓食品保鮮的薄膜……在晉江“科技趕集日”活動上,科技旋風迎面撲來。科研人員化身“科技攤主”,將前沿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帶到眾多企業面前。
這是晉江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動,每月兩度在晉江上演。晉江希望借此活動,為企業提供在家門口接觸最新技術的機會,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實現從“書架”到“貨架”的轉化。
在晉江三創園創客大街路演大廳內,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董曉莉手持一盒新型天然脂肪替代品,向盼盼、親親等30多家食品企業代表講解技術原理。展廳另一側,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的稀土基抗菌薄膜樣品前圍滿了尋求保鮮技術的企業代表。
“專家學者提到的小批量多品類生產排單問題、紫外阻隔薄膜抗菌薄膜的應用情況,這些都是目前生產中會遇到的實際問題,會上分享的一些新技術或許和我們企業有合作空間,雙方可以進一步探討。”親親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分部經理蔡佳境表示,這樣的推介會給企業提供了一個窗口,企業面臨的一些技術難題的“解決之道”可能就在“家門口”。
三創園搭建的產學研對接平臺,加速了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
“企業帶著問題來,專家帶著方案來,這是最高效的產學研對接。”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研究員陳豪道出這一創新平臺的精髓。當技術需求與科研供給在同一物理空間碰撞,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壁壘被打破。
陳豪說,近年來,該所聚焦企業所面臨的如工業物流等共性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我們希望能夠借助政府部門搭建的平臺,和更多的企業進行對接,將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帶到市場。”
如今,這個在三創園展開的“科技趕集日”活動,每月10日、20日準時開市,已逐漸成為晉江科技成果轉化的標志性場景。
石墨烯產業研究院院長羅圭納說,“我們將石墨烯技術與晉江優勢產業結合,提升了產品的耐折度和彈性,降低了重量,滿足專業競技碳板跑鞋、籃球鞋的輕量化需求。”
這種科研攻堅模式正在園區內裂變。致慧醫療則研發出新型CTC癌細胞檢測試劑盒,突破傳統檢測技術高成本、低靈敏度的瓶頸;有零有食推出的新型凍干水果,成功開辟國內凍干零食的大健康賽道,領跑單品類……
科教融合+創新激勵 升維全鏈條生態
高層次人才協作模式成為攻克技術難關的關鍵力量。
目前,園區已與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等院校開展科技創新聯合攻關項目合作。這種產教融合模式,為企業培養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
“我們的固態鈉電池能量密度已達380Wh/kg,可支持無人機續航提升40%。”在第四十四期“創客街·創智匯”路演現場,兆鈉新能源創始人面對評審專家拋出關鍵數據。同一舞臺,爍垚新能源的生物質能源管理系統與AI大模型智能客服系統同場競技,5個來自新能源、信息技術領域的項目爭奪園區入場券。
晉江世紀大道旁,中國科學院大學福建學院(泉州)施工現場塔吊林立。工人們正在為科研樓安裝玻璃幕墻。“年底交付使用后,這里將成為晉江首個‘雙一流’高校校區。”科創新區項目建設指揮部智能制造學院建設辦主任施純璽介紹。
街區式創新創業特色街區,打造吸引人才的“鳳凰巢”。數據顯示,園區已集聚高精尖人才、團隊,累計引進本科以上學歷人才2290人,其中國家高層次人才5人、省“百人計劃”12人,博士358人、碩士549人,入駐企業擁有開發專利近千項,在園留學生企業(項目)10家,具有留學背景人才15人。
日前,福建省數據管理局公示2025年度福建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創新企業征集遴選結果,晉江市7家企業獲“瞪羚企業”稱號,其中,晉江三創園園區企業6家入選,占比85.7%,占泉州26.1%,繼續在全市科技創新型企業培育方面領跑。
作為園區培育的重點企業之一,福建悅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核輻射安全防護設備與監測產品的科技企業,集研發、設計、生產、安裝及售后服務為一體,致力于為核醫學科提供全面、高效的“一站式”服務,并為需求科室定制個性化的智慧核醫學解決方案。
“園區創新創業氛圍很好,我們在這里能夠專心研發創新,推出更多有競爭力的產品。”悅安總經理黃文獻告訴記者,入駐園區以來,公司不斷突破,取得了多個榮譽。
“你們用的一些WiFi相關產品可能就有我們的技術研發。”晉江三伍微電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WiFi6/7FEM是公司的主力產品,與多個品牌客戶合作。公司已累計獲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軟件著作權6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1項;目前在申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晉江三創園推動升級“在孵企業培育獎勵辦法”,以多維考核、發放快補等獎勵措施、方法,激發創新熱情和活力,加速專精特新“小巨人”、規上企業、瞪羚企業等的培育效率。
三創園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創新模式,激活更多創新因子,晉江三創園正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為引擎,升級“平臺+人才+資本+服務”全鏈條科創生態圈。
當優勢制造名城向科創高地轉型,晉江三創園五大核心功能——科創、科研、科貿、科技、科教在今年迎來全面升級。從“科技趕集”到“創智匯”路演,從凍干水果到癌癥早篩,核醫療、石墨烯、AI……一幅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全景圖正在展開。
記者_柯國笠 陳巧玲 董嚴軍 實習生_蘇棋棋